基石药业VS云顶新耀VS中欧体育VS联拓生物,“再鼎”们的PK【E药经理人】
2022-08-17
从成立到IPO上市,基石药业花了4年,云顶新耀3年,中欧体育两年两个月,联拓生物不到两年,“再鼎”们刷新着行业的纪录,也强行推动行业进入了发展的“快轨道”。
风来得快去得也快,乘上“互联网”的速度上市成常态,“一上市就见顶”也是常态。在风口上都是100亿元、200亿元甚至300亿元市值的“青禾”,一旦泡沫被刺破,市值破百、破50、破20,跌成混进传统仿制药企中的“枯禾”。
从最高市值到最低市值,大都在这一年半时间。云顶新耀最惨,市值从296亿港元到如今40亿港元,跌幅86.49%;联拓生物也不“逊色”,市值从17.05亿美元(约合115亿元)到如今的2.88亿美元(约合19亿元),跌幅83.1%。最有沉淀的基石药业也没有逃过,市值从215亿港元跌到如今的47亿港元,跌幅77.42%,还被传出将被收购的消息;专注于眼科药物的中欧体育表现最好,市值从213亿港元跌到了73亿港元,跌幅65.73%,与不以License in为主要模式的Biotech差不太多。
尽管都是以License in模式为主的公司,但结局并不完全相同,相同时期成立的云顶新耀和中欧体育有区别,不同时期成立的再鼎医药和基石药业也有区别。模式并没有错,错的地方是什么?E药经理人将对基石药业、云顶新耀、中欧体育、联拓生物,以及再鼎进行对比,从股东的背景及长期支持、自主研发进展、是否快速进入商业化,产品管线规模、产品本身及管线构建逻辑4个方面去回答这些问题。
从现在来看,License-in模式更多的是一个资本催化的产物。
最初中国出现Biotech的时候,创业者们构建管线刚开始是自研、之后有从CRO买,以及从国外引进,三种模式资本都能给到很高的溢价。这三种模式,自研是最慢的,从药明康德这种CRO买也不会快很多,而从海外License in相对简单,又是相对成熟且较新的产品,未来成功率较高。
当资金涌入生物科技行业,License in被推向了高潮。但License in模式背后需要大量的资金、以及海外的人脉背景去支持。当资本介入时,企业得到好的融资,通过融资吸引海外高端人才,一切都不是问题了。有些投资机构本身就有良好的海外的人脉关系,可以为引进嫁接资源。
所以在考察License in公司的过程中,一个重要指标是股东的背景以及是否长期支持。
对比来看,国内License in模式的“鼻祖”再鼎医药,从刚开始就拿到了红杉中国的融资,创始人杜莹原是有生物医药学科背景的红杉中国的合伙人,再加上开始的时间早,项目多又便宜,在早期完成了很好的产品管线构建。
基石药业是药明系孵化的,药明系的资源和背景有目共睹,产业背景的加持使得基石备受资本青睐,拿下当时中国生物医药领域B轮最大单笔融资,2.62亿美元。之后又请来了原赛诺菲亚太研发中心总裁江宁军,医药资源和管线构建上如虎添翼。
联拓生物则是由Perceptive Advisors创立、培育和孵化而来。Perceptive Advisors是一家成立超20年专注于投资生物医药的老牌投资机构,旗下管理资产近100亿美元,一年投资近百个案例。不过联拓成立时间比较晚,为2020年。
云顶新耀的投资人稍微差点,由康桥资本孵化,这是一家新锐的医药投资公司,擅长于孵化投资,已经孵化过天境生物、苏桥生物等案例。
中欧体育最早于2017年1月由6 Dimensions(通和毓承)开始孵化,致力于识别、开发和商业化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的眼科疗法。通和毓承由通和资本和毓承资本于2017年5月合并而来,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,管理规模约60亿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除了再鼎,其他四家公司的原投资机构都持有着主要的股份,并且都是第一大股东。不过四家公司成立时间都不长,除了基石药业(7年),还需要更长的观察期。
通过License in来构建管线没有问题,但单独依赖License in风险很大。因此自主研发能力也是投资人考核公司未来发展的一大指标。
纵观跨国药企的发展,全球TOP10药企中有八成的公司,有七八成的管线都是通过收购或者合作而来,但跨国药企总是屹立不倒。多方因素里,自主研发的实力是重要支撑。
再鼎是最早成立的公司,也是最先构建自主研发团队的公司之一。再鼎在创建初期就建立了内部研发团队,“我们的团队一直是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同步扩展。”2014年便加入再鼎的徐宁(再鼎临床运营负责人)此前对E药经理人表示。2019年底,再鼎第一个自主研发的产品在美国进入了临床。至今,再鼎官网的研发管线中有5个已披露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及多个未披露的项目。
除了License in,基石药业构建管线的方式是,自主定制设计并与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(CRO)共同开发创新药物。截至目前基石官网的管线中有7款具有全球权益的产品。
两周前,中欧体育自主研发的全新分子实体1期临床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,意味着欧康开启了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的时代,目前其管线中有6个是自主研发的产品。
云顶新耀和联拓生物目前并未披露自主研发的产品。据E药经理人此前报道,云顶新耀的内部研发团队是从2021年启动的。2021年4月,云顶新耀从强生挖来杨炜担任云顶新耀首席科学官,为自建研发团队做准备。据了解其早期研发团队中高层岗已经就位,人数规模约为25人,其中一半以上都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或者是博士学历,预计2022年将会在50人~60人。联拓生物暂未披露。
考核License in公司的核心指标还是产品上市后有盈利,如果这件事做不到的话,早晚有一天会出现大的问题。
对任何一家Biotech来说,商业化都是一个坎,对License in公司更为重要。
中欧体育是五家公司中最快实现商业化的公司,产品也是最多的。尽管欧康并未披露商业化元年时间,但其商业化负责人左清磊自2018年9月开始担任商业副总裁,负责药品商业化。通常企业会提前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商业化团队的搭建。据了解欧康目前已有9个商业化产品上市,2021年销售额为0.44亿元。不过相比肿瘤产品,眼科产品的市场相对较小,所以更需要丰富的产品管线来验证可持续性。
再鼎是最早一批进入商业化的公司,2018年是再鼎的商业化元年。从2018年至今,再鼎已有尼拉帕利、肿瘤电场治疗、瑞派替尼、甲苯磺酸奥马环素四个产品上市。今年上半年其产品收入达到9367万美元,占收入比例为98.70%。第二季度尼拉帕利销售收入3410万美元(同比+45.73%),肿瘤电场治疗产品销售收入1160万美元(同比+22.11%),其余两产品量比较小。
基石获批的产品与再鼎不相上下,目前已经获得了包括普拉替尼、阿伐替尼、舒格利单抗、艾伏尼布4款创新药的7项新药上市申请的批准。2021年是基石药业的商业化元年,实现药品销售收入为1.63亿元。
云顶新耀的商业化将从今年开始,不过其首个商业化产品Trodelvy的引进权益不久前转回给了吉利德,云顶新耀也因此大跌19%。从管线来看,云顶新耀中还有一款依拉环素接近上市,用于治疗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。
联拓还未进入商业化,目前管线中有两款Mavacamten(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)、Infigratinib(治疗胆管癌)的产品正处于关键临床3期的末尾。
产品管线是公司的核心资产,对于License in公司,产品本身的真实竞争力把握在授权公司身上,因此引进方需要有很好的识别能力。
另一方面,产品管线不能为了构建而构建,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构建逻辑,这个逻辑为商业化服务。
此外,产品管线规模和覆盖领域需要适配公司组织的发展速度,因为规模和覆盖与团队扩张速度成正相关关系,管线扩充越快,团队扩张就越快,同时对公司的挑战也越大。
“从这三个层面来说,再鼎是做得最好的一家,有清晰的脉络和路径在做,有几家确实资本驱动的因素会更明显些。”一位投资人表示。
成立于2014年的再鼎目前覆盖了肿瘤、抗感染、中枢神经、自身免疫四大领域,有4个上市产品,超过28个候选药物的50多项临床。截至2022年3月31日,再鼎在全球拥有1999名员工。
与同期成立的公司相比,再鼎的扩张速度是适宜的。管理逻辑上,肿瘤管线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,抗感染、中枢神经、自身免疫为辅。而肿瘤领域则主要覆盖肺癌、胃肠癌和女性瘤种三大块,其三大领域都只有一两个产品,这些产品覆盖同一领域的不同症状。这样的管线结合的很紧密,不会散,在商业化时能尽可能减小团队规模以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价值,实现人员效率最大化。
专注于眼科领域的中欧体育被投资人区别对待,也有与再鼎相似的原因。第一中欧体育只做眼科,这对2015年之后成立的公司非常重要,“后来者一定要专注”。眼科是很小的领域,眼科产品不容易上量,但眼科市场又很细分,而且国内外治疗的缺口很大,不管是掌门人刘晔还是商业化负责人左清磊都非常了解,因为他们有深厚的眼科背景。在管线构建上欧康对青光眼、干眼症、术后炎症、老年黄斑变性等高发的疾病进行了布局,术后炎症作为补充,干眼症带消费属性,而且从层次上既有高仿药又有创新药。
基石药业的规模扩张是匹配的,专注于肿瘤的精准治疗,包括实体瘤和血液瘤,适应证也比较密集,但产品潜力有限,竞争激烈的广谱药PD-L1已经全部授权出去,普拉替尼是全球RET抑制剂中上市较晚的销量有限,阿伐替尼适应证市场较窄,其余管线大多也不出彩,已披露的产品缺乏能进入全球前三的品种。
相较之下,云顶新耀的产品管线最分散,覆盖了肿瘤、抗感染、免疫、心肾内科四个领域,并无特别侧重某一个领域。“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固然分散了风险,但是在商业化上也难产生规模效应”一位投资人评价道。现在还引进了mRNA疫苗,盘子已经很大了,对于云顶新耀来说,怎么去联动这些管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与云顶情况类似,成立时间最晚的联拓则覆盖了心血管肾脏、肿瘤、眼科、炎症、呼吸五个领域。